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体温检测

临床上动物患病后,体温会发生上升或下降,因此诊断动物疾病,通常会测量动物的体温来判定动物的发病情况。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在直肠里面测量禽类在翅膀下测量

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种:

水银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测定方 法

用70-75%酒西精棉球消毒体温计并用力甩几次,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必要时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

缓慢旋转插入动物肛门或放在翅膀下固定好3~5分钟后取出体温计,用酒精棉球再次擦拭体温计表面的粪便和粘液。

读取数值,即为测定的体温,和动物的正常体温对比即可判定被检动物体温有无明显变化。

正 常 体 温

首先要了解各种动物的正常体温。

动物种类

    变动范围

动物种类

变动范围

黄牛乳牛

37.5~39.5

骆驼

36.0~38.5

38.0~39.0

鹿

38.0~39.0

37.5~38.5

38.0~39.5

水牛

36.5~38.5

37.5~39.0

   

38.0~40.0

38.5~39.5

38.0~39.5

禽类

40.0~42.0

 

病理 变化

(1)体温升高,即体温超出正常标准。

①程度变化,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分为:

微热:体温升高0.5℃~1℃。如感冒等局限性炎症。

中热:体温升高1℃~2℃。见于呼吸道、消化道一般性炎病及某些亚急性、慢性传染病,如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及牛结核、布氏杆菌病。

高热:体温升高2-3°,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与广泛性的炎症,如猪瘟、巴氏杆病、球菌病、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急性胸膜炎与腹膜炎。

极高热:体温升高3℃以上。提示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猪丹毒、炭疽、脓毒败血症以及日射病与热射病。

②热型变化:将每日测温结果绘制成热曲线,根据热曲线特点,一般可分为稽留热、驰张热、见歇热和不定型热。

稽留热:特点是侧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见于猪瘟、炭疽、大叶性肺炎。

弛张热:特点是体温升高后,每天的温差变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以上,但体温并不降至正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支气管肺炎。

间歇热特:点是高热持续一定时间后,体而后又重新升高,如温下降到正常温度,而后又重新升高,如此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见于慢性结核病及梨形虫病。

不定型热:体温曲线变化无规律,如发热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定,每天日温差变化不等,有时极其有限,有时则波动很大。多见于一些非典型经过的疾病,如非典型腺疫和渗出性胸膜炎。

③根据发热病程的长短,发热可分为:

急性发热:一般发热期延续一周至半月,如长达1月有余则为亚急性发热可见于多种急性传染病。

慢性发热:持续数月甚至一年有余,多提示为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猪肺疫 。

一时性热:又称暂时性热,体温1日内暂时性升高,常见于注射血清、疫苗 注 射后的一时性反应,或由于暂时性的消化紊乱。

(2)体温降低

即体温低于正常指标,主要见于某些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毒、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衰竭症、仔猪低血糖、顽固性下痢,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失血、濒死期的病畜 。

发热持续一定阶段之后则进入降热期。依下降的特点,可分为热的渐退与骤退两种。前者表现为在数天内逐渐下降至正常体温且病畜的全身状态亦随之逐渐改善而恢复;后者在短期内迅速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体温以下。

如体温骤退的同时脉搏反而增数,且病畜全身状态不见改进甚至恶化,多提示为预后不良。

体 温 测 定 注 意 事 项:

1、测温前,应将体温表水银柱甩至35 ℃以下,用酒精棉球消毒并涂以润滑剂后使用。

2、测温时,应注意人、畜安全,通常须对病畜施行简单保定。

3、体温计插入深度适宜,大动物插入其全长的三分之二,小动物则不宜

过深。

4、勿将体温计插入宿粪中,应在排除积粪后进 行。

5、动物的正常体温,受某些因素影响,如幼龄、运动和使役、外界环境等 可引起生理性变动。

 

 

疾病方案